陪伴,從一本月刊開始 子萱老師與小明的故事 子萱老師自小家庭破碎而孤單長大,直到被陪伴與鼓勵才慢慢修復與父母的關係,也因此更懂孩子的孤單。 在台東陪讀班裡,小明(化名)的父母長年外出打工,加上地處偏遠交通不便,他常獨自在家,作業拖延、情緒低落。子萱老師發現後,陪他一起閱讀《蒲公英希望月刊》,從故事裡找出與自己相似的心情,並鼓勵他:「先不要急,我們一步步來。」 漸漸地,小明願意發問,與同學討論,也在月刊的生命故事裡找到勇氣。期末時,他拿著進步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 臺北市
種下希望的花盆——陪讀班的綠手指任務 在陪讀班的午後,桌上排滿了小花盆、泥土與小鏟子。孩子們圍成一圈,每個人都領到一株小苗,準備完成今天的任務——「種下屬於自己的希望」。 「我想種太陽花,因為它會一直往上長!」一個男孩說。旁邊的女孩則輕輕拍著泥土,把小苗扶正,細心地澆上第一杯水。 老師笑著告訴他們:「照顧植物就像照顧自己,要記得每天看看它,有時需要陽光,有時也需要耐心。」 幾週後,花盆裡的嫩芽長高了,孩子們放學後總會跑去觀察。「老師,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
閱讀的午後,嘉義東石的微光時光 在嘉義東石的陪讀班裡,陽光從窗外灑進,孩子們正圍坐在教室裡,手中拿著剛拿到的《蒲公英希望月刊》。那一刻,他們的眼神裡閃著專注的光,教室裡靜靜地,只聽見老師柔和的朗讀聲。 「原來故事裡的小朋友,也會想家喔!」坐在第一排的小女孩小聲地說。她翻著書頁,邊聽邊笑,偶爾抬頭望向老師。另一邊的男孩則認真地用手指著文字,一筆一劃地念著,彷彿自己也成了故事裡的一員。 這趟嘉義東石的訪視,是蒲公英同仁每月固定的行動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 臺北市
從鍋裡飄出的香氣——屏東水門的學做菜時光 在屏東水門的陪讀班裡,今天的教室不一樣。桌上擺滿了鍋鏟、菜刀、蛋與蔥花,孩子們穿上圍裙、挽起袖子,準備迎接一堂特別的「生活課」。 「要先打蛋、再放一點鹽!」小女孩一邊專注地攪拌,一邊大聲提醒同學。另一邊的小男孩則忙著翻鍋,第一次掌鏟的他緊張得額頭冒汗,卻也笑得特別開心。 老師說,這堂課不是為了做出完美的料理,而是讓孩子們在動手中體會照顧自己與分享的快樂。當香氣慢慢在廚房瀰漫開來,孩子們的笑聲也跟著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
用小手築起乾淨角落——孩子們的日常學習課 在希望學苑的午後時光,孩子們手裡拿著拖把與畚箕,專注地清掃著教室與走廊。雖然身材矮小、步伐緩慢,但每一個擦拭與彎腰的動作,都是他們對生活的學習與實踐。 「老師,我今天要掃外面喔!」小女孩自信地說著,頭上繫著紅色髮帶,神情認真。另一邊,小男孩戴著口罩、雙手緊握掃具,一邊細心地把落葉集中,一邊偷偷抬頭看著天空,彷彿在確認自己的努力有沒有被看見。 這樣的畫面,在學苑裡每天上演。打掃不只是維持整潔,更是一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 臺北市
花東的特別需要 花蓮與台東,壯麗山海環抱,卻也因地理隔絕與資源缺乏,成為台灣弱勢家庭最集中的地區之一。今年四月的大地震,讓許多家庭的傷痛更加雪上加霜:房屋傾倒、家園受損,許多受災戶孩子的學習與心靈也因此受到衝擊。 在這樣的挑戰中,陪讀班成為孩子們的「安全港灣」。更因花東獨特的環境優勢,陪讀班也帶領孩子走進山林、走向海洋,在戶外體驗教育中,學會勇敢、堅韌與彼此扶持。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 臺北市
當畫筆遇見希望 小宇的故事 地震過後,小宇(化名)一家一度無法居住,全家暫住在親戚家。那段時間,他常說:「我覺得自己沒用。」 原本愛畫畫的他,也不再拿起畫筆。 在花東的陪讀班裡,老師以繪畫和手作陪伴孩子表達內心感受,並結合《蒲公英希望月刊》的內容,讓孩子從故事人物的經歷中學習表達與療癒。 一次「心情畫作」活動,小宇畫滿黑色線條。老師沒有糾正,只是陪他聊畫裡的感受。慢慢地,他開始畫出藍天、綠地,甚至彩色的夢想,也學會用文字寫下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 臺北市
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執行長的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,需要有人在成長路上成為引導者與陪伴者。這次走訪花蓮、台東的據點,我深深感受到陪讀班的重要。孩子在完成作業時被細心陪伴,在討論中閃耀的眼神,讓人看見他們渴望學習、渴望被陪伴。 一句鼓勵、一個指引,就能換來孩子「我懂了!」的笑容,那一刻,他們不只跨越了課業的難題,最重要的是「有人陪」。希望學苑不只是學習的場域,更是孩子們生命中的安全港;老師們不只是陪寫功課,更是同行者與生命... 品格教育 生命教育 臺北市